《八声甘州》辛卯岁,沈尧道同余北归,各处杭越。逾岁,尧道束问寂寞,语笑数日,又复别去。赋此曲,并寄赵学舟。记玉关踏雪事请游,寒气脆貂裘。傍枯林古道,长河饮马,此意悠悠。短梦依然江表,老泪洒西洲。一字无题处,落叶都愁。载取白云归去,问谁留楚佩,弄影中洲?折芦花赠远,零落一身秋。向寻常野桥流水,待抬束,不是旧沙鸥。空怀感,有斜阳处,却怕登楼。——张 炎【注释】①沈尧道:即沈钦,字尧道,号秋江,是张炎之友。②各处杭、越:从北方回来后,沈钦居于杭州,张炎则居于绍兴路(山阴)。③赵学舟:即赵仁,字元父,号学舟,张炎之友。别本作“曾心传”,即曾遇,亦同赴大都之人。④玉关:即玉门关,代指北方。[6]江表:即长江以南地区,从中原看来,地处长江之外,故称江表。⑤问谁留楚佩,弄影中洲:语出《楚辞·九歌·湘君》,有“遗余佩兮澧浦”和“蹇谁留兮中洲”句。
同余北归【赏析】张炎受元廷所召,与好友曾遇、沈钦、赵仁等一起前赴大都,为元宫缮写金字藏经。此番北上,非为求官,但他为生计所迫,想趁机找出一条出路来,或因此得赐以苟延性命,或为显贵所识而入其幕,这种想法肯定是有的。或谓其北上即有仕元之意,或谓其北上是被元廷所逼,恐怕都不准确。
亡宋遗民,如张炎等,风骨自在,观其所作诗词便可以确证这一点,况且以他们南人的身份,又非赵宋宗室,想入元仕官也是不现实的。然而遗民再如何有气节,除非早先便殉宋而死,否则想要活下来,总难免要与官府——即便不是朝廷——达成一定程度的合作,即便英雄志士,也并非餐风饮露,可以不食五谷而活的仙人,何况张炎之类的文人呢?
开篇即写“玉关踏雪事清游”,北方给他留下的最深印象就是一个“冷”字——此番北行,滞留大都半载,事毕即归,基本上整个冬天都是在北方度过的——故言“寒气脆貂裘”。然后是“傍枯林古道,长河饮马”,这对于来自江南的词人一行来说,真是全新的经历,全新的观感,他不禁油然而生怀古之思,故谓“此意悠悠”。
然而此次北行终究短暂,仅仅半年多的时间,丝毫没能找到出路的词人便又黯然回乡了——“短梦依然江表”,回来当经过故都临安的时候,这些亡宋遗民不禁洒下了清泪。后人将羊县醉后过西州恸哭而去之事,用为感旧兴悲之典,无疑,词人这里是同样的用意。所以他对北行之事既感失望,或又略微带些惭愧,故而归来后“一字无题处”,不愿以文字来提起此事,并感哀愁,但不明言,却说“落叶都愁”。
根据词序来看,回来一年多以后,沈钦从杭州来到绍兴,两人谈起往事,唏嘘不已,或许经过时间的冲洗,词人对北行之事的抵触有所减弱,这才终于提起笔来写了这首词。下阙“载取白云归去”,是指沈钦,“问谁留楚佩,弄影中洲”也是如此,似乎在问沈钦,是谁在留恋着你,所以你匆忙要回去吗?词人折芦花以寄,这是化用折梅寄远的典故,把梅花改为芦花,将时令定在秋季,更多一重萧瑟凄凉之哀,所以说“零落一身秋”。
接着,词人慨叹说:你就此离去了,从此后我“向寻常、野桥流水”,也即只能与附近的乡村野老交游,“待招来,不是旧沙鸥”,同游者再无昔日一起北上的老友了。所以他才“空怀感”,不敢再登楼远眺以思念友人,因为“有斜阳处”,秋之萧瑟再加夕阳西下,种种悲愁氛围席涌而来,这实在是词人所难以忍受的呀。观者读至此处,料也当清然泪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