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河口长城人刘福生与他的探索发现
——兼谈对满族文化的启示
( 笔者向刘福生赠送
中国长城从源头算起,历经2000余年沧桑。翻开中国史书,关于长城的记述和故事比比皆是,不能不引发人们的遐想和亲临探索的欲望。游历北京八达岭长城和辽西走廊上耸立的山海关之后,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将考察中国长城的目光聚焦于“野长城”,即没有修复开发的长城段,笔者就是其中之一。而辽宁省绥中县境内的小河口长城则是关注重点。
小河口长城是明长城,坐落在辽宁省绥中县西沟村,至今保持原貌,没有经过过度修复。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的古老长城,是辽宁境内的明长城主干线,贯穿7个自然村的古长城,总长8.9公里,人们习惯称她为小河口长城,由于雄居于险峻的山岭,所以又有"第三八达岭"之称。其中一个最突出的特点,是三条长城的交汇之处,即蓟州长城、山海关长城、辽东长城汇聚在辽宁的锥子山,这是中国万里长城的奇观。笔者以满族研究为主题,长期关注民族文化交流与交融对民族文化变迁可持续发展的推动作用。通过资料搜索得知,小河口长城建于明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名将戚继光被调到今辽宁、河北、北京一带整顿边务,所带将士均为平倭有功的浙江义乌兵。这些义乌兵被允许一部分家眷随军,逐步在小河口长城附近生息繁衍。因而,将南方文化融汇于长城脚下。因而,拥有中国万里长城奇观的小河口长城也是南方与北方文化交流的汇聚地,成为笔者探索南北方民族文化交流与交融的关注点。
(笔者在小河口长城敌楼上观察)
笔者五月中旬的一天,从秦皇岛海港区内出发,沿途从石门寨、驻操营、东王庄一路下来,路经董家口长城一直奔向小河口长城,发现沿途农家房屋的式样从平顶房屋到起脊的砖瓦房逐渐发生变化。这一变化从东王庄农居起基本上都是起脊的砖瓦房。大门为斗式,还有些古老的院落能够看出从前四合大院的影子。与其他村庄里常见的平顶式的“北京平”农家居房完全不同。院墙的墙头采用青砖瓦摆构成四掰花叶状,轻巧别致,有别于石头垒成墙头上涂抹黄土草坯的北方农家院墙。笔者与沿途东王庄的农户聊问一下,他们的祖先都是从哪里来?所问之人皆答不清楚或者说是从山东逃难而来。只有一位老者回答说,有一部分是明代从南方过来的守长城兵后代。据说,义乌官兵携带家眷刚刚到来时住于长城的敌楼上,后来逐渐移到长城附近盖屋建舍。这些简短的回答,完全证实了笔者的推测:在锥子山的长城脚下,义乌官兵带来的南方房屋款式已经在这里扎根并且被以后来到这块土地上的居民所接受,形成以这种文化为美的区域居住文化。笔者进入沿途农家房屋内观察,发现外表采用南方起脊的砖瓦房款式的房屋内部,与东北普通农家民居没有区别,都是采用东北的屋内格局和居住习惯,使用最典型的火炕并且是二铺连炕。由此形成外部为南方款式而内部为适合北方寒冷自然环境特点的房屋特色,体现人类生存需要入乡随俗、调适原有文化的积极态度。
(小河口长城敌楼上的精细雕花)
在关注长城附近农家房屋之后,登上小河口长城。端详雕刻着历尽风雨沧桑的敌楼和多处已经坍塌斑驳陆离的城墙。最直观的感觉就是在这段长城的门窗拱框上刻满了狮子绣球、木马兰花、祥云彩带等图案。还有的图案盘旋屈曲,线条复杂,好似缠绕在一起的两枝莲花,当地村民叫它"缠枝莲"。据说这些雕花的图案,是来自浙江义乌的将士们(也就是当年修筑长城的人)所创作,源于南方人细腻精雕的工艺本性,点缀于北方这块广袤而粗犷的土地。笔者站在绘有这些图案的敌楼上感慨万端,仿佛战火纷飞味道十足的军事工程由于这些南方人细腻精雕的技艺而幻化为温柔体贴的防护珍品。
从小河口长城下来后,笔者继续在周围的村庄里“搜索张望”,预期有更丰富的历史遗存来验证长城上的感受。这时一个古香古色的农家大院落映入笔者眼前。笔者大致打量一下,为该大院的气势所振动。该大院分为院内和院外两大部分。从院外看上去,东西两座起脊的砖瓦房,各自挂着牌匾。东房牌匾写着辽西义勇军抗日展览馆,西房牌匾写着明清民俗文化陈列馆。仅仅看到这两个牌匾,即刻感觉到主人不同凡响的生活兴趣和志向。大院的院门为斗式,门的两边摆放古老的石炮,据说为清顺治年间所造。从下沉地基判断,这个大院的房屋寿命应该是一百五六十岁以上了。大院内同样分为两个部分。东院由正房和东厢房组成。正房的门口左右摆放一对相同样式的石雕望天吼,据主人说这也是清初的物件。屋檐的窗台上左右摆满了各种基地,比如辽宁省文化旅游基地、辽宁省影视拍摄基地等等十几个牌匾,内设有一间大厅,足可以放下直径一米二三的七八张圆餐桌。主人与老伴正忙乎着摆放圆桌,迎接即将到来的旅游季。东厢房为三间,正门进去后,左侧一间,右侧两间,为二铺连炕。令笔者兴奋和意外的是,炕上炕下摆放满满登登的豪华古家具以及民俗物品,主要有彩绘炕桌、泥火盆、炕柜、太师椅、中堂桌椅、梳妆台等等。从制作工艺和款式上判断,这些家具物品距今至少百年以上,足可以显示出原物主人的生活奢华与尊贵。笔者不禁心里震动,为何有这多不凡的收藏?这位大院主人是何身份?他来自于何处?
大院主人见笔者对此十分感兴趣,让忙乎收拾房间的老伴将大院的西侧部分内所有的房间都开了锁。西侧大院的正房以入门口为分界,右面两间,左面四间,每个房间内皆为二铺连炕,同大院东侧部分里的东厢房一样,陈设古董家具,地柜、客桌、梳妆台等类,笔者作为民俗老物件的喜好者一一拍照下来。接着,大院主人的老伴带领笔者从东侧门进入大院主人开办的明清民俗文化陈列馆。展馆里同样全部是古董的旧用具,一种是出行类家具,有载人用的木质大轿车、运输贵重物品的大马车、梳妆台、地柜、还有豪华的窗格多件,等等;另一种是农用工具类,有扇车、铧犁等等。最令笔者感兴趣的是墙上挂的两件不同款式和不同种类草梗编织的蓑衣。大院主人的老伴向笔者介绍说,能够覆盖全身的是南方蓑衣,南方蓑衣长度可以披搭在膝部以下;而只能覆盖肩膀到达上半身的是北方蓑衣,北方蓑衣向外展的幅度较大,披在身上如同一把套在身上的伞。笔者联想到南方多雨天气里农民在稻田里披着蓑衣弯腰插秧,而北方农民雨天在家歇工偶尔冒雨到户外的情景,领悟到不同的地理环境的劳作方式产生不同款式的防雨蓑衣,这就是人类适应自然环境而形成的生存智慧。大院主人将两种蓑衣收藏在一起,留下了明清之际南北方文化在长城脚下汇聚交融的历史见证。
大院主人忙过后,积极热情的向笔者推荐他创办的辽西义勇军抗日展览馆。展馆与其它老宅一样是起脊的砖瓦房,木质的窗户格,与历史题材展馆很搭配。展馆里全部是图片,配有少量实物,以参加小河口长城抗战的义勇军英模人物为主题,将所有与此有关的历史资料全部展现出来。笔者注意到,除那些横刀跃马的戎装抗日英雄外,竟然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作曲者聂耳和作词者田汉。聂耳和田汉与辽西小河口抗日有什么联系?他们的国歌创作与这段小河口长城有什么联系?我不禁在心里唱起激越的国歌,“起来! 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把我们的血肉, 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此时,更感觉大院主人有不同一般人的思维想法与境界。
大院主人接受笔者采访。他叫刘福生,50后年龄人,1968年锦州市下乡知青,抽工回城曾先后当工人、干部、企业的领导者,此后下海经商,属于最先富起来的那部分人。由于他曾经做过绥中县的博物馆馆长,对收藏保护历史情有独钟。富裕后,他没有忘记曾经献过青春的小河口,没有忘记那些抛头颅洒热血的义勇军将士,更没有忘记需要守护的小河口长城。他毅然带着妻子来带这里,到现在一下子就是17年。这17年里,他用的全部积蓄创建了供旅游休闲的中华民俗保护式的农家山庄。上述笔者参观描述的古董家具、农家老屋等,都是大院主人投资从旧有农户手中购买和多处收集的。使这些已经退出现实人们生活的传统物件成为融合旅游与传统文化保护教育于一体的珍品。大院主人刘福生利用山庄营利资金,修缮已经坍塌了的小河口长城、庙宇以及植树铺路,使小河口这段野长城成为最具原生态的长城景观。为了让人们缅怀英雄,创办了长城纪念馆、辽西义勇军抗日纪念馆、明清民俗文化陈列馆,让长城的文化底蕴得到发掘与传承,游客在这里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因此,刘福生的农家山庄承载着传统与红色、传统与现代的融汇统一。
笔者作为女性,十分注意刘福生老伴对他从城市来到小河口乡村安家的态度。他老伴不善言辞,但做起活来手脚麻利,有着与60多岁年龄不相称的快速和敏捷。言辞之中流露出对他十足的爱慕与钦佩,却没有流露出一丝一毫对他放弃城市来到乡村,倾囊所有创办博物馆的怨言。却给笔者讲述他痴迷于收集小河口文物古旧家具的小故事。说俩口子在闲下来时,他总是喋喋不休的讲小河口长城以及他收集来的古旧家具。他老伴有时听着听着睡着了,就会让他不高兴,说她“你这人咋这个样子呢?”,但他老伴用默默无声胜有声的夫妻真情无怨无悔的支持了他17年,陪伴了他17年,在刘福生17年守护小河口长城的功章上有他老伴的一半。他老伴姓刘,是满族,祖籍辽阳。爷爷辈时流落到现在这个地方。据此推算,她的满族老姓应当姓宁古塔,祖上于乾隆年间从京城拨往辽阳八旗驻防。现在辽阳灯塔仍然有乾隆年间来辽阳驻防的满族八旗人后代。
( 刘福生在山庄里收藏的明清及民国老物件。)
刘福生告诉笔者,他十分热爱小河口长城,他在经营之余常常走在崎岖的山间小路,瞭望蜿蜒美丽的长城。他用他自己的方式和思维对小河口长城进行研究考察。他不断地将心德刻录在光盘上,适时补充更新,既不发表也不轻易示人,仅为自己独享。他赠送笔者一个播放2个多小时的光盘。简要的向笔者介绍了刻录在光盘上的对小河口长城研究的许多深切体会。笔者认为最有想象力和突破性的有二点:一是,中国历史上曾经完成统一大业的伟人,诸如秦始皇、汉武帝、隋文帝、唐太宗、成吉思汗、康熙皇帝,他们开疆拓土的伟大功绩都跨过小河口这一地理方位;二是,聂耳与田汉创作的义勇军进行曲的创作灵感即来自于小河口长城,理由是小河口长城是打响抗日第一声枪响的地方,当时东北抗日义勇军是小河口抗日的重要部队。而聂耳和田汉的义勇军进行曲也就是现在的国歌,正是在小河口抗日后不久即创作而成。将长城与抗日联系在一起,将中华民族抵御外辱的英雄气慨升华为血肉长城,从而奠基了国歌激昂的主体旋律,给了这两位词曲家丰富的灵感与想象。无论刘福生这两个论点来自于何处,究竟有多少论据,这都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他用自己的双手和脚步,在小河口长城走过17年的岁月,建造一块长城脚下的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地和红色基地,使我们能够以更为简捷的方式加深对小河口长城的理解,贯穿古今。
与刘福生的谈话意犹未尽,但天色已晚,返回尚有些许路程,因此向他告辞。临行前,向他赠送一套笔者自己作
笔者毕竟以研究满族文化为主题,所以采访中曾问过刘福生,是否知道或者了解长城下的满族文化?他一直在摇头,不停的回答说他老伴是满族。
笔者此行对满族文化的启示:
长城从满族走向中原,建立大一统清王朝,领土面积到达贝加尔湖时其存在的意义已经消失。因此,康熙年间长城已经不再作为防御北方游牧少数民族入侵中原军事防御工程而停止修缮。这一举措,是清代满族对中华民族团结的重要贡献。满族八旗将士在长城脚下驻防,他们的后代融入当地的区域文化之中,长城逐渐深化为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的民族精神象征。我们今天研究长城,不仅仅研究物质长城,更主要的是挖掘长城的民族团结精神。长城脚下南北方文化交流与交融,满族与汉族等各民族的文化交流与交融,为今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四个认同”的文化基础,这也正是笔者作为满族和满学研究的学者关注长城,亲自走访长城的意义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