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个”到“四个”……——
费县马庄镇富民新村是一个由英家林、葫芦山前、东湾和南荆湾4个自然村组成的合并村,村民实际分布居住在12个小村,是个典型的山区村。2018年4月,按照全市选派机关干部到村任职“第一书记”工作的部署,临沂市委党史研究院、国电费县发电公司派出第一书记工作组入驻费县马庄镇英家林,可徐田宁、方传军这两位第一书记来到驻点后,并没有按原计划,只驻英家林一个自然村,而是为了合并村的班子团结和村庄发展,顺应民意,主动接下来整个富民新村的帮扶工作。
从1个村变成了4个村,这不但意味着那会是原来4倍的工作量,更加意味着村集体增收的任务也将上涨到原来的4倍。
从“一个”到“四个”……
话说,去年4月23日,市委党史研究院徐田宁、国电费县发电公司方传军来到费县马庄镇的一个自然村——英家林走马上任第一书记,很快,他们就拥有了一段难以磨灭的记忆:一周不洗脸。
水,贫水!贫水区!
那水……
英家林四面环山、土壤贫瘠,属典型的页岩地貌,地表水存不住,地下水找不着。一下雨到处都是水,可雨后几个小时就漏光了,再找不到水的踪迹。
“如果打得深,村里的井也能打出水来,但打一个井,几家合伙吃行,想更多人用,那是没门!”据介绍,1989年,联邦德国粮源帮扶项目曾在此按照地势建造水塔,但是水量一直不够,村民用水紧张,且饮用水水质差。2016年,英家林曾新打过一口260米深的井,可是,因结算时欠了3000元工程款,施工方一直拒交钥匙,导致无法使用。
第一书记们来了,在详细了解情况后,很快就补上了村里欠的工程款,这口井才终于能够得以使用。随后,他们又新打了两口井,把水都补进水塔,并投资3万元改建了饮水设施,更换大扬程水泵一个,安装净水机,配备直饮水机,彻底解决了帮扶村全体村民的吃水难题。
那卫生室……
不久前,当
在这所破旧卫生室的西侧大约50米处,是第一书记们来后筹集190余万元新建的党群服务中心。所幸的是,这座七一启用的三层党群服务中心一层辟出了一个120平米、按照标准化建设的新卫生室,它将彻底取代老卫生室,满足当地群众的就医需要。
今年七一,富民新村党群服务中心正式启用。中心总建设面积1093平方米,设有服务区和办公区,涵盖党建展馆、党代表工作室、便民服务大厅、快递驿站、警络监控室、卫生室、图书室、办公室、多功能会议室及村史馆等多种功能,并实现商用WIFI全覆盖。
党群服务中心的设立旨在更好地密切党群关系,志在铸造一块党建服务的金字招牌,努力打造一份工作样板。
当初,听说两位书记多方争取筹集资金,准备为村里建一处党群服务中心的消息,常年在外从事建筑工程承包的富民新村人邵泽广,回村积极报名参加招标,最终,以成本价中标。他坦言:我不在乎是不是赚钱,第一书记们来给我们做奉献,我们也要帮帮忙。
该工程自今年正月初八开始动工,仅用4个月的时间就交付使用,建筑速度快,可建筑质量、施工质量让老百姓翘大拇指。
相较吃水、就医,其实,村民对路的渴求是喊得最急的。
那路……
曾在英家林村里当了35年村干部的邵泽太,是合并村的支部书记,合并村的主任也是英家林村的,正为了更好的开展合并村的工作,是邵泽太提议,第一书记不要只帮扶英家林,而是帮扶整个合并村。于是,第一书记们采纳了他的建议,现在四个村,并肩齐步走,换来了群众的一片叫好声。
“我们周围几个村,都羡慕我们来了两位好书记,得了太多实惠。”说这话时,邵泽太很自豪。“马庄镇2018年度考核,我们村由2017年的第22名,一下子到了第5名。”
富民新村四面环山,有1万多亩山地,680户人。山路崎岖难行,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第一书记到任后的第三天,就组织召开两委会,8个人参加会议,足足开了8个多小时,可讨论来讨论去,村委会成员们生生憋出两个字:修路。
“群众想什么我们干什么。”第一书记们准备将水泥路铺到家家户户门口。
山上修路不容易,施工难度大。7月份动手招标,以每方混凝土220元的零利润招标签下合同。自合同签下,混凝土价格就一直涨,直到涨到每方400元。价格波动大,质量却没有打折。富民新村家家户户凭山而居,那铺到村民家门口的路,好多是接近40度的斜坡,混凝土方一浇上,瞬间就像泥石流一样往下淌,为施工带来难度。
知道施工队的不容易,他们到每家,村民们都会帮着一起干,天热还会烧好绿豆汤,把烟、水摆在那里。工人们不由被村民感动了,他们说,干了这么多年活,从没见过这么好的村风。
第一书记到富民新村,积极争取资金100多万元,硬化村村通道路4.3公里;争取资金260余万元,完成了近4万平方米户户通工程,满足了群众那么多年对路的渴盼。
那核桃……
富民新村算作基本农田的土地有2000多亩,可实际上还是山林。村里分地,要按平方米计算,1亩地常常要由30块以上的地块组成,其中,最大的地块也就二三十平方。山石嶙峋,山间土地寸土寸金,而地下却是宝贝般的费县奇石,为保护这一不可再生资源,政府要求当地不准采石、不准外运,而就在这奇石的缝隙里,老百姓见缝插针,零星种植。
驱车来到山间,但望见半山腰里正有一片新栽的核桃苗,不畏夏日的暴晒,顽强的生长着。
据了解,富民新村虽然有约80%的山地栽了核桃,却因品种纷杂、疏于管理,又栽得太密、病虫害多发等原因,效益很差,给村民带不来多少收入,处于放任状态,几乎只能带来生态效果。
借着去年7月份产权改革,集体资产清理的机会,在第一书记的带领下,该村通过土地流转,把部分连片核桃园流转到村集体,然后重新发包,鼓励核桃种植合作社参与竞标。原来根本带不来收入的核桃园,一下成了抢手货,他们与费县绿源核桃种植合作社联合,利用其资金、技术优势,共同打造了占地300余亩的优质核桃种植基地,栽植了8000余棵“清香”核桃苗。
截止目前,该村已流转、重新发包核桃园600余亩,年增加村集体收入8.528万元;流转后能为村民每亩增收入六七百元。第一书记们还鼓励村民在林下养殖土鸡和种植金银花、花椒、丹参等,以增加收入,并聘请市农科院研究员为顾问,为他们提供技术指导。
村头河边流转了7亩多地,作为“门面”,第一书记们开动脑筋,投资30万元,建了一处南斯拉夫雪莲藕种植基地,预计年产莲藕4万多斤,该项可实现集体增收5万元以上。
眼下,时值盛夏,荷香入画,这里俨然成了村里一道亮丽的景观带。
那小米……
“俺家里的小米卖出去啦!”那一天,费县马庄镇富民新村村民朱文苍紧紧握着第一书记徐田宁的手,满满的感动。
第一书记在村里第一天住下,村里的会计把自家的小米煮了一锅小米粥送了来,打开锅盖,盛到碗里,黄澄澄的香气扑鼻,二人索性合计着得想办法把这小米给卖出去。
村里人种的小米,就是在当地颇负盛名的“南山里的小米”。去年5月初,徐田宁书记找到了富民新村村委会主任朱文存。朱文存是一位从事板材加工的农民企业家,企业年产值近亿,2017年,他当选该村村委会主任。商定由朱文存筹集100万元资金,注册成立“费县南山里电子商务公司”,共同注册“南山里”商标,并商定,在第一书记任职期间将公司交给两位书记经营,收入全部上交村集体。
通过第一书记组线下走访联系和线上精心运营,仅去年中秋节期间,就售出小米、核桃各1万多斤,销售额逾20万元,仅此一项,为村集体增收3.1万元。今年元旦店也已上线。
“当干部就得早看两年,早干两年”
话说,富民新村周围还有3个省派第一书记村。这对于两位市里的第一书记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压力。他们就怕干上两年,老百姓会说,他们不如省里的。于是,他们变压力为动力,把满足群众的需要作为工作的起点要求。
徐田宁书记在基层工作多年,有着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这次是他第二次担任第一书记。富民新村原本是一个村集体收入空壳村,可是现在呢?他向
“不是被老百姓推着干,干部就得早看两年,早干两年。”工作中,他们坚持以党建工作引领,扎实推进服务型党组织建设,重点抓好“四建”,即建强村级领导班子,建设坚强党员队伍,健全党建规章制度,建成服务群众载体,不断增强村两委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执行力。他们坚持每周一晚上准时召开村“两委”工作例会,雷打不动;发展预备党员1名,推选入党积极分子3名,培养后备干部5名;健全党建规章制度,制定修订了《村规民约》等25项规章制度,汇编成《村级运行规范》……
生活中,他们不忘初心,甘于吃苦,乐于奉献——
徐田宁书记的家属在医院工作,经常加班,孩子正在上小学,老父亲脑出血预后,都需要人照顾,可徐田宁得一周5天靠在村里,即便是节假日,但凡有事,也会立刻赶到村里。为顾大家,他顾不上自己的小家;方传军书记的家属在电厂退休后,常常到村帮两位书记做饭,照顾他们生活,成为工作组的“编外第一书记”。
两位第一书记的故事,迅速在周围村传开,村民心里自有一杆秤,惹得旁村多少羡慕的眼光。“现在俺们喝水喝的是自来水,出门走的是水泥路,看病就在家门口,这种日子以前想也不敢想啊!”68岁的陈相英老人满心喜悦的说道。
现在,距离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有一年多的时间。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8周年之际,让我们向那些奋斗在脱贫攻坚第一线的英雄们致敬。“脚下沾着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着多少真情。”脱贫攻坚的成绩,离不开他们的心血和汗水,他们的苦与累太多太多,他们的感人事迹太多太多,他们的成绩太多太多。第一书记下基层,心系群众,忘我工作,用党建架起一座桥,竖起一个标杆,他们坚定地诠释着共产党员的信心与决心,他们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临报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