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绍忠
济南章丘区是一方圣水福地,文士骚客巨贾豪富层出不穷。远的不提,仅近现代民族工商业发展史上,就涌现出众多颇具影响、威振齐鲁的巨贾豪富。
其中,有经管严谨有道、资产连城的“瑞蚨祥”创始人孟雒川;
另有名扬遐迩、品商兼优的省城商会会长、“北厚记”酱园的继承者石绍先。
北厚记酱园是一处百年老字号,它是由石绍先的祖父石俊甲于清代末年(公元1874年)所兴建。
初开业时挂牌名叫“东泺源”,位于西门大街中段路北29号。
石绍先自幼机敏过人,苦读四书五经,写得一手工整俊逸的楷体。17岁那年,被家人送到济南学干银号。
当时,其祖父苦心经营的东泺源酱菜铺日进斗金、生意兴隆。
此时,石绍先之父石庆康因病痨袭身体衰,有心无力掌管店铺,只好回老家修养。
石绍先无奈辞职转行,回东泺源接任东家,成为第三代传人掌柜。
石绍先祖籍章丘明水镇浅井村。
他的同村街坊李玉洐,丄世纪30年代也在济南院西大街路南的“鸿祥茶庄”干店员。
同村又属同行,对石绍先的情况极为熟悉,通过其子石善仁先生对向我作了详尽地介绍。
石绍先原叫石丕绪,在本族弟兄之中排行第五,因其秉性老成持重、行事谦和厚道,被人们尊称为“石五爷”。
新官上任三把火,石五爷烧得是火光冲天、炽热袭人。
他的治店名言是:“人管人,虎打盹(管不严);规矩管人,绳索捆(管得紧)”。
他易店名为“北厚记”酱园,主持商定并于店内张贴“铺规三十款”。
其中条文内容有:
每日6时下门、晚9时落锁,何人何事不准出入;
柜上同仁进店不得携带眷属;
私事出门必须向前柜铺长诉由,留请假帐,挂出门牌;
每餐摇铃开饭,不得争先、不得食用葱蒜;
上柜须穿长服,不得客前搖扇;
下柜后不准逛街、下馆、应酬饮酒;
不准吵架,违犯者双方销号;
前柜用货,由号中治定专人过付;
为客找零钱必放于柜台,不得递于手中;
店中不准代存私人衣物、不许代客作保;
同仁按次序返乡,带行李出走,须经专人检查;
如续假多至五日,下回扣除;
不得挪用柜上款物,如有贪污,当即出号;
同仁不准在柜外开设同类店铺;
被辞名出号,不得依权势在此逗留……
店章制约如此严细、详尽,实属罕见。
第二把火又烧到了北厚记的西邻。
他在东流水街兴建了“西厚记”酱园,院內设有银号,以利积累、壮大资金、加速周转,目的是用于提高酱菜质料的储存、加工的数额产量、品类花样。
他又创造性地引入河水流经宅院,不仅加速了洗涮、加工、腌制蔬菜的进度,还减轻了员工提水挑担的劳动强度。
同年秋天,店中员工人数翻了一番,加上季节工,成为人马过百的头号“后勤”大店。
酱菜加工增加至180多缸,品种由原先的皮瓤丰满的酱瓜、柔韧保鲜的香椿等7类,又添加了辣椒酱、香辣榨菜、五香疙瘩皮、什锦碎花咸菜等6个品种。
为了创名牌、增名气、劈财路、壮效益。
石绍先不摆架子、不搭官腔,上着老粗布对襟褂,下穿围腰裤,足蹬纳底山鞋。
一副老庄乡打扮,骨子里散发着憨实、和善。
他招贤纳士、集思广议,破天荒的推出了不漏汤、存得住,香甜可口的手携式“靴篓酱菜”。
它用碎金红纸封顶,上面盖有印章和商标。
一经面市即受到客户的青睐,成为逢年过节、探亲访友、迎婚嫁娶、贺寿添丁、上梁温锅必带的馈赠佳礼,乡下客则赞之为“城府肴菜”。
自此,北厚记酱园这名如雷贯耳、弛名齐鲁。
民国成立后,商界以全票推选威望极高石绍先为商会会长。
1946年,其83岁高寿还主持店务。
年终,因患病医疗无效在老家仙逝。
其长孙石树滋接管北厚记资产,传承“灵活经营、盛情接客”的治店理念。
店内迎门墙壁两侧,张贴着火亮亮的行书对联,分别为“三分钟生意谈成,一文钱买卖可做”。
店员们都笑脸迎宾、实诚待客。
有一次,一个不足柜台高的幼童,进店后把一张百元大票递给崔店长,说要买一篓碎花酱菜。
店长一听,慌忙提着咸菜,拎着稚童,打听着街道进了孩子的家门。
面带笑容地对家长说:
“孩子岁数小,说不明白,您看看送的货没错吧!”说罢又找清了零钱。
幼童家长听后,表示不胜感激。
北厚记石树滋东家心慈面善、笑口常开,酷似弥勒佛。
他再三叮嘱店员,凡是对进店的长者稚童、耳聩目眇、跛脚瘸腿、双手不便者,一律帮其带货,登堂入室,
1960年,我赴济转学到制锦市学校读书。
一日三餐吃的是“三合面”窝头就红萝卜咸菜,吃腻了口不想咽。
每天清晨,拉三轮车送客的叔父便塞给我一分钱硬币。
我就到北厚记递给我认识的石经理。
他笑吟吟地答话:“小老乡来了,不能亏待你!”便为我舀上一勺带豆腐乳碎片的汤汁。
后来,三年白然灾害袭来,乡下食盐缺乏。
百姓便成帮结伙,乘坐市郊闷罐车来抢购豆瓣酱。
质朴谆厚的石经理,时时铭记乡情,心怀民本意识。
他告诫店员凡章丘老家来的乡亲,一律最少卖给三斤,不准放空;
到了饭时,每人发给半斤面馍,一碗菜汤招待。
乡民都感恩于他,钦佩地喊他“石善人”。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
齐鲁壹点客户端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