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中还没有商品,赶紧选购吧!

新闻首页 > 资讯 > 深圳更好 东莞也更好

深圳更好 东莞也更好

2019-10-24 16:46:28

改革潮涌,惊雷又起,深圳再度让世界瞩目。

近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下称《意见》)备受各方关注。作为近邻的东莞,也收获了一波“存在感”。《意见》提出,“推进深莞惠联动发展”,为深莞未来的合作发展打开了更大的想象空间。

8月23日,东莞市委常委会召开会议学习《意见》精神,强调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牢牢把握难得契机,认真学习借鉴深圳经验,在更高水平上推动东莞与深圳的合作。

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将为东莞带来哪些新机遇?东莞又该如何找到合作切入点,实现“深圳更好,东莞也更好”?

●采写:南方

18年合作

产业链条深度联接

每天上午8时左右,数十辆由深圳驶来的大巴进入东莞松山湖,停靠在松山湖华为小镇的门口,随后,员工们如潮水般进入小镇。

如今,华为已先后在东莞松山湖园区投资建设了华为大学、华为台湾科技园南部学校、华为机器、华为终端、华为研发实验室、华为人才房等项目,多达数万名“华为人”在各园区内办公。

“上班路上花费的时间不短,碰上加班就更辛苦,所以去年我把家搬到了东莞。”华为研发总部员工海荣(化名)举家搬迁东莞,和他作出相同决定的同事并不在少数。这也成为深圳和东莞两座城市之间产业、技术、人才流动的生动注脚。

经过改革开放多年的发展,深莞两座城市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版图上耀眼的双子星。两市面积仅4457平方公里,根据2018年的统计,深圳GDP已高达24221亿元,东莞也达到了8278亿元,合计3.25万亿元,超越北京、比肩上海,且近年增速高于上海。

两地的合作可以追溯到本世纪初。改革开放后,以深圳、东莞为代表的珠三角地区承接了香港的制造业转移,完成积累的深圳率先走上了科研创新、产业升级的道路,产业外溢效应加速显现。

东莞理工学院教授莫安达认为,深圳企业进入东莞经历了三个比较集中的阶段。2002年开始,深圳首先出现了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的外迁。到了2008年,装备制造等资本密集型企业开始外迁。从2012年开始,深圳又出现了以智能手机为主的技术密集型高端产业外迁的端倪。

地缘、产业配套和成本等优势,使得东莞成为这些企业外扩的理想目的地。2011年开始,华为的生产线陆续搬往松山湖的华为南方工厂;2014年,华为终端落子松山湖;2015年,大疆创新科技在松山湖启动总部建设;2017年,蓝思科技、康佳集团相继在莞扩军……

值得关注的是,这批企业并非简单的生产功能外迁,大部分企业搬迁更注重研发和市场的配套,并且多为业内龙头企业。

深圳大学产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魏达志形象地描述这一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以前是胳膊和腿,现在是要害部门,甚至是企业总部。”

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至2016年,东莞全市共引进深圳企业项目604宗。以2015年为例,东莞引进的内资项目有34%来自深圳,引进的超亿元企业中有一半来自深圳,并且都是高新技术企业。趋势仍在延续,今年一季度,东莞引进来自深圳的投资项目57宗,协议投资额153.28亿元,占境内投资项目协议投资额的27%。

可以预见,随着深圳进入后工业化阶段,经济结构正在向服务型和知识型转变,这一外溢趋势将进一步加强。

打好“深圳牌”成为东莞各镇的必修课。2017年底,松山湖率片区六镇在深圳举行推介会,现场签约超250亿元。2015年,黄江镇在深圳举行经贸合作交流推介会,这样一场“镇级”的推介会就吸引了意向投资总额近50亿元。2015年底,东莞成立了莞深产业合作促进会。这种由官方推动成立、专门面向另一座城市,促进企业、产业流动合作的组织,在其他城市比较罕见。

伴随着深圳以电子信息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的进入,曾以“三来一补”闻名的东莞,经济结构也发生了深刻的改变。从2012年开始,东莞民营工业年均增速接近20%。截至2018年民营经济增加值占东莞GDP比重达49.6%。截至2019年7月,东莞市民营企业登记注册户数突破116万户,贡献了全市五成的生产总值、六成的固定资产投资、七成的税收、八成的技术创新成果和九成的企业总数。

深圳产业的外溢,很大程度上促成了东莞从“三来一补”到民营经济挑大梁的华丽转身。正如广东省政府特聘参事陈鸿宇教授所说,“东莞每次转型都离不开深圳的转型”。

深圳的产业转移还带来了“鲶鱼效应”,很大程度上激发了东莞本土经济的活力。松山湖大道与石大路交汇处,伫立着松湖智谷产业园。目前,进驻园区企业中有七成来自深圳,一批上市企业、国家高新企业在这里集聚,已经形成了“你的上游企业就在隔壁那栋楼”的智能制造全生态链。同时,进驻企业还将前端生产部分向周边村进行迁移,加快当地村集体、私人物业升级改造,在不增加土地供给的前提下提高土地利用率。

大湾区时代

深莞融合迸发新生机

通过以上梳理不难发现,在此前深莞合作的好戏中,东莞更多扮演的是一个被动接受深圳产业外溢的角色。但如今,故事正在发生突破性的变化。

这个变化要从粤港澳大湾区全局说起。《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以深圳、东莞为核心在珠江东岸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电子信息等世界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

在粤港澳大湾区中作出全新的贡献,发挥强强联合的核心引领作用,合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已经成为深莞合作的全新任务。

对于深圳来说,东莞的作用也愈发凸显。今年4月,著名经济学家张五常预言,“十年后深圳一带会超越美国的硅谷,成为整个地球的经济中心”,“深圳发展快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其具有地理形势的优势。而另一个重要因素则是其隔壁的东莞”。

“深圳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空间、地盘小。”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分析,“深圳的研发可以在东莞得到科技成果的转化,先进的技术可以在东莞得到应用。”

今年7月,省委深改委正式批复,同意东莞创建广东省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实验区,一场以拓空间为核心的战役在东莞打响。这一改革的成效,将不仅推动东莞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步伐,也能为深圳降低成本。

南方

“其实很近。”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东莞中子科学中心办公室主任刘忱感叹,“中子科学城和光明科学城只隔了一座山。”

围绕着散裂中子源,东莞规划建设了中子科学城,今年6月,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已经在这里动工。中子科学城不但为散裂中子源的扩容留足了空间,还规划建设另一大科学装置——南方光源。

7公里,就是中子科学城到光明科学城的直线距离。今年全国“两会”,东莞市委书记梁维东透露,两座科学城之间将通过一条隧道实现连通,联手打造大湾区的科技创新高地。

郭万达认为,本次《意见》明确深圳将作为一个主阵地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这意味着在大湾区建设里除了主阵地,还有其他阵地,这就是东莞或者其他周边地区”。他说:“东莞是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中的重要节点,拥有大科学装置中国散裂中子源,以及滨海湾新区与松山湖的布局,所以我认为深圳作为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主阵地,其实是需要加强与东莞合作。”

机会在前,东莞如何接招?

“到本世纪中叶,深圳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先进城市之林,成为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卓著的全球标杆城市。”《意见》描绘了深圳新一轮发展的壮美蓝图。

作为深圳近邻,面对巨大的机遇,东莞如何接招?

“东莞和深圳处于50到100公里半径内,是一个大都市圈。”郭万达说,东莞从规划、基础设施到产业等方面全面加强和深圳对接很重要。”

“深圳向国际规则看齐,是一个带动自身体制机制现代化的过程,东莞要跟深圳共同发展,就要按照深圳的标准要求自己。”陈鸿宇说,“东莞要和深圳携手打造开放平台,借助深圳更好地与港澳、国际连接起来,这就不再是以前的‘三来一补’、加工贸易合作,而是通过这个窗口走向世界的更高水平合作。”

陈鸿宇还提出深莞同城化的概念。他认为,两地不但要构筑一小时生活圈,还要构建半小时经济圈,逐渐消除两地边界。“长安、虎门、塘厦、樟木头等靠近深圳的地区可以率先实现深莞同城。”

在这方面,广佛同城的实践或许能提供不少启示。

2009年,广州、佛山两市签署同城化建设合作框架协议。随后十年,两市在各领域进行同城化创新,产业协同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不断优化,大批公共服务实现共建共享。2017年,两地携手印发《广佛同城化“十三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将建设“全国同城化发展示范区”。

反观深莞,早在2009年深惠莞三市签订《推进珠江口东岸地区紧密合作框架协议》,但多年来两地仍缺乏制度与规划等顶层设计的合作。东莞已经意识到要更加主动地作为。8月23日,东莞市委常委会召开学习《意见》精神会议,针对这一问题作出部署,提出要从战略层面谋划与深圳的合作,积极做好顶层设计,加快开展深入系统研究,谋划一批具体项目并加快推动落地;突出规划层面的互通交流,形成常态化的对接机制,主动学习借鉴先进理念,提升东莞规划的前瞻性。

以轨道交通为核心,两地交通连接将进一步强化。除广深港高铁外,穗莞深城际铁路将于今年国庆前开通;赣深高铁东莞塘厦至深圳北段正在施工;未来,东莞还将有6条地铁线路接驳深圳……

城市软实力也是下一步深莞合作的重要内容。东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中心主任龚佳勇认为,目前,深圳和广州对东莞仍有虹吸效应,要想留住人才,首先需要继续提高东莞滞后的城市化,达到与深圳、广州均等的公共服务水平,这样才能削弱这种虹吸。

目前,东莞确立“湾区都市,品质东莞”的目标愿景,正在着力提升城市品质,深圳打造先行示范区,为东莞提供了进一步改善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的契机。

“深圳要成为先行示范区,须在文化、政治和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再上台阶,需要各种资源支持。东莞可以跟深圳开展共生、共享的合作,搭上便车。”陈鸿宇举例,深圳要发展、创新社会事业,东莞可以作为首选合作伙伴,与深圳合作开办医院、养老院、高校等。

新一轮冲锋号已经吹响。南海之滨,大湾区城市群正奋力构筑分工合理、功能互补、错位发展的发展格局。我们有理由期待,一衣带水的深圳与东莞将继续勠力同心,书写新传奇。

■专家解读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

深圳将为东莞带来更多机遇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表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对深圳发展提出更高要求,给东莞带来更多发展的机遇。在郭万达看来,深圳面临的问题是空间有限,东莞应思考如何推进深莞之间的要素更加便捷流动,使得深圳的外溢效应更明显,让东莞成为深圳产业、制度、人才要素等外溢的洼地。

共同参与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

郭万达表示,深圳作为先行示范区,未来将在大湾区中发挥核心引擎功能,发挥示范带头作用。《意见》明确提出以深圳为主阵地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意味着除了主阵地还有其他阵地,深圳需要加强与东莞的合作。

综合来看,东莞是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重要节点,目前已建成大科学装置散裂中子源,有良好的基础。加上松山湖、滨海湾新区的创新发力,为东莞参与到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创造了重要机遇。

在深圳研发,在东莞转化

在现代产业体系方面,两座城市也有诸多机遇。在经济体系建立方面,《意见》里特别提出5G应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科技等,这些智能经济和数字经济也给东莞发展成为大湾区先进制造业中心创造机会。

东莞对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基础研发和现代产业体系的对接。如果深圳的研发在东莞得到转化,让先进技术在东莞得到应用,两者结合起来将推动东莞的基础研究能力和研发业态的性质改变。《意见》特别强调深圳要打造成可持续发展先锋,这方面东莞与深圳也要紧密合作。茅洲河是东莞和深圳相邻的河流,让茅洲河治理成为跨区域治理的典范,将给东莞的生态环境治理带来机会。

广东省委党校原副校长、教授陈鸿宇:

东莞是深圳首选外溢地点

广东省委党校原副校长、教授陈鸿宇表示,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将给东莞等周边地区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他认为,东莞前有香港、深圳,后有广州,绝佳区位条件让东莞迎来重大机遇。

东莞要按照深圳标准要求自己

陈鸿宇表示,深圳向国际规则看齐将带动体制机制创新以及城市设计能力的现代化。深圳外溢到东莞等周边地区的产业将产生“鲇鱼效应”,东莞等周边城市要跟深圳一起共同发展,要按照深圳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改革开放以来,东莞靠深圳、香港的工业化、创新资源以及工业产业资源外溢尝到了许多甜头。例如,松山湖高新技术发展、智能手机发展,东莞每次转型都离不开深圳的转型。未来一段时间,深圳作为科技创新中心、高端制造业中心会继续产生外溢效应,首选就是东莞。

深圳要建设先行示范区,意味着在文化、政治、生态、文化建设等方面要上新台阶,需要各种资源支持,东莞在当中可以发挥作用。深圳的医院、养老院、高校等事业,东莞可以一起来办。

临深镇街可率先实现莞深同城

陈鸿宇表示,东莞跟深圳之间不但有轨道交通一体化的必要性,还应该按照同城化发展,不但要构筑一小时生活圈,还要构建半小时经济圈,逐渐消除两地边界。长安、虎门、塘厦、樟木头等临深镇街可以率先实现莞深同城化。

东莞滨海湾新区,背后靠着长安、虎门两个先进制造业重镇,比邻前海、香港和宝安机场,今后将成为东莞发展的排头兵。未来东莞要跟深圳携手打造开放平台,实现更高水平的开放合作,而不是以前的三来一补、加工贸易,要通过这个平台走向世界。

上一篇:[深圳来昆邀云南游客“从深圳出发看世界”]

下一篇:[中国内地首次国际比较文学盛会在深圳召开, 深圳市副市长: 与海纳百川移民文化高度契合]

快速响应客户需求

全国30多家直属机构,一站式手续办理

一对一金牌服务

一对一专业服务,金牌团队全程跟进

业务过程全透明

全程公开透明,进度实时跟踪

低资费高服务

价格合理,超高性价比

商标注册查询

注册前先查询,有效提高成功率

商标名称*
联系电话*
联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