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中还没有商品,赶紧选购吧!

新闻首页 > 资讯 > 惠州城市解放70周年纪实系列报道推车

惠州城市解放70周年纪实系列报道推车

2019-10-24 16:45:30

编者按>>>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惠州城市解放70周年。1949年10月1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东江第一支队新编独立第三营不费一枪一弹解放东江重镇惠州。为何解放惠州能够如此顺利?原来,早在此一年多前,1948年7月到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江南支队连续取得沙鱼涌奔袭战、山子下伏击战、红花岭阻击战等“三大战役”的重大胜利,史称“江南大捷”,为包括惠州在内的东江地区解放奠定了基础。1949年1月,粤赣湘边纵队宣告成立,其后半年,粤赣湘边纵队在惠州与国民党反动派展开激烈战斗,以摧枯拉朽之势先后解放横河、麻榨、石坝、芦洲、港口、多祝、淡水等地,直至不费一枪一炮解放惠州城。

惠州报业传媒集团联合惠州农商银行、中共惠州市委党史研究室,推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岭东雄郡惠州解放纪实”系列报道,梳理革命先烈解放包括惠州在内的东江地区的光辉历程,探究“江南大捷”和东江地区解放的历史及现实意义,为惠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深度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和建设国内一流城市凝心聚力。

惠州城市解放70周年纪实

第壹篇

↓↓↓

江南大捷奠定惠州和平解放基础

1949年10月15日清晨,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东江第一支队新编独立第三营由司令员蓝造率领从淡水出发,于当日下午开进惠州城,粤东重镇惠州宣告解放。

缘何解放惠州城未费一枪一弹?原来,早在粤赣湘边纵队成立之前的1948年7月至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江南支队就在惠(阳)东(莞)宝(安)地区,连续取得沙鱼涌奔袭战、山子下伏击战、红花岭阻击战等“三大战役”的重大胜利,史称“江南大捷”,沉重地打击了国民党宋子文的第二期“清剿”行动,动摇了其反动统治,振奋了广东人民的斗争情绪,也为兄弟部队提供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1948年7、8月的“江南大捷”,为粤赣湘边纵队成立和发起春季攻势、配合人民解放军野战军入粤作战扫清了障碍,为惠州城及惠州地区的和平解放奠定了坚实基础。

沙鱼涌奔袭战

打响江南反“清剿”枪声

沙鱼涌,位于大鹏湾北岸,距坪山15公里,靠山面海,地势险峻。东西两侧,石壁高山对峙,夹着一条小河,从葵涌附近流经沙鱼涌,注入大鹏湾。沙鱼涌在小河的东侧,往北约四五公里是葵涌;往西不到两公里处有一个土洋村,再过五六公里是溪涌。当年的硝烟已经散去,只剩海水潮起潮落,述说往事。

1948年6月,在恢复武装斗争中成长起来的江南支队已发展到7000多人,成了国民党广东当局主政者宋子文的“眼中钉”。

1948年7月初,宋子文遣保安第八团、保安第十三团3000余人,向淡水、镇隆外围“扫荡”;虎门守备总队及税警总队3000余人向东莞、宝安地区进攻。敌企图从东、西、北三面压缩江南支队于惠阳坪山地区,尔后以第一五四师配合其东、西、北三面之部队,采取分进合击的战术,聚歼江南支队主力于坪山地区。

为打乱敌之进攻部署,江南支队决定先发制人,集中优势兵力主动出击沙鱼涌之敌。沙鱼涌当时驻有敌一五四师的一个营部带一个加强连和海关关警、税警等部队。敌自恃天然屏障,布阵险恶,以为万无一失。

7月15日晚,我军部队向沙鱼涌推进,16日凌晨抵达预定攻击位置。凌晨4时,北面部队向敌方营部发起进攻,另一部同时在南面向海关东侧高地之敌排哨发起攻击,沙鱼涌西侧高地的一个排,则以集中火力掩护攻击部队。

当时,从南面攻击的部队,发现敌排哨附近还有一班哨互为掎角之势时,当机立断,兵分两路对敌排哨和班哨同时发动猛烈进攻,迫敌无法互援。在强大火力掩护下,突击部队经过30分钟战斗,攻占敌排哨和班哨阵地。然后,以一个连的兵力向沙鱼涌东侧山地推进,协同北面部队,攻击敌营部,其余部队则围攻海关之敌。

这场战斗从16日凌晨4时,一直持续至8时30分,以我军胜利结束。此战,全歼沙鱼涌守敌327人。其中毙敌官兵120人,伤敌22人,俘敌连长以下185人。江南支队副连长戴来等12人英勇牺牲,22人负伤。

沙鱼涌之战,给敌人以沉重打击,使敌人大为震惊,迫使敌人立即退出大鹏湾北畔的溪涌、陈坑、大梅沙、小梅沙、盐田等据点,从而打乱了宋子文“重点进攻”的部署,江南支队则解除了南面受敌之威胁,而集中力量对付正面之敌。经此一战,部队装备得到了加强,士气大受鼓舞。

山子下伏击战

歼敌一路退敌三路

沙鱼涌战斗给了敌人沉重打击,但敌人随即重新部署兵力,发动新的进攻。1948年7月19日,敌保安第八团进扰东莞清溪;21日进抵惠阳约场;第一五四师一部抵达横岗。据情报得悉,敌人拟于23日集结4000余人的兵力分四路向坪山合围。

当时,江南支队召开紧急会议,分析敌情,研究作战方案。决定在横岗与坪山之间选择伏击阵地,伏击西路来犯之敌。山子下位于坪山之西30里,山高岭峻,峰峦重叠,地势险要,有一条羊肠小山路沿着笔架山蜿蜒而上,小路的南边是一座300米高的山峰,北面是草木繁生、乱石纵横的山沟。

23日凌晨,部队走了3个小时的山路后,二团独中、飞豹连和新编连分别进入山子下伏击阵地。山子下两边是山,中间是一条路,只要敌人一进来,就进入了我军的“口袋阵”。

果然不出所料,23日8时许,敌人果然由横岗出发,从山子下小路翻越高山搜索前进。当敌进入伏击圈时,居高临下的江南支队第二团立即向敌开火,打得敌人措手不及,乱作一团。

第二团打响后,在铜锣径设伏的第一团、三团,迅速直插山子下,立即以积极行动协同二团夹击进犯之敌。一团白虎连用轻、重机枪向敌人猛烈射击,制止敌抢占该连山头阵地和掩护二团部队冲击。一团赤龙、黑豹两个连和三团钢铁连则从山子下西侧向敌人的侧后出击。

敌人相当顽固,企图抢占高地进行顽抗,先后组织了三四次反扑。由于我军各方配合密切,狠狠夹击敌人,没有给敌人半点喘息机会,仅用了40分钟就结束战斗。

《粤赣湘边纵队史》记载,此战,毙伤敌营长以下135人,俘敌180人,击溃敌200余人,余敌80多人逃返深圳;缴获八二迫击炮、六〇炮各1门,轻、重机枪14挺,卡宾枪5支,长短枪200多支,子弹50000发,电台1部。江南支队牺牲8人,伤10人。

山子下之敌被歼后,敌军大为震惊,其他三路敌军被迫放弃进攻计划,不敢进入坪山,仓皇退回深圳、淡水、新圩等地。我军达到了歼敌一部,退其三路的作战目的。

长期致力于粤赣湘边纵队研究的我市党史专家、市委党史研究室原副调研员何焕昌表示,山子下战斗取得胜利,关键在于指挥员洞察敌情,抓住敌人之弱点,利用自己的有利条件,不失时机当机立断下令迎击敌人。山子下战斗的胜利,是集中兵力各个歼灭和力求在运动中歼灭敌人的范例。

红花岭阻击战

惨烈战斗以少胜多

巍巍青山,绵延横亘,红花岭上,一片寂寥。

披览壮丽河山,缅怀烈士先贤。在红花岭巍峨耸立的龙岗人民革命烈士纪念碑下,红花岭阻击战故事传颂。粤赣湘边纵队的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尹林平曾这样描述,“红花岭,成了敌人的亡魂岭、伤心岭,但对江南支队来说,红花岭却是胜利岭、英雄岭,创造历史奇迹的巍巍纪念碑!”

原来,国民党反动派部队在沙鱼涌、山子下遭受到沉重的打击,但并没有因此善罢甘休。1948年7月25日,不甘心失败的敌军纠集了国民党第一五四师一部等部共4000多人,分4路占领坪山,图谋合击坪山西南马拦头的江南支队主力。江南支队根据敌情判断,打算将主力向东转移,突出外线寻找歼敌的机会。

因江南支队行踪暴露,敌人1000余人的兵力于8月1日在淡水集结,企图拦截江南支队东移部队,部队连夜折返向西到达龙岗西北三公里处。3日凌晨,部队行踪再一次暴露,敌保安第八团等部2000余人由龙岗附近扑来。江南支队负责警戒的小分队首先与敌尖连进行火力接触。战斗打响后,江南支队第二团两个连队奉命迅速占领红花岭高地。

当地一马平川,地势平坦开阔,唯有海拔300多米的红花岭鹤立鸡群,是当地的制高点,谁占据红花岭,谁就掌握战场主动权。敌我双方争夺红花岭的激烈战斗就此展开。

为确保红花岭阵地不失,江南支队第二团团长李群芳率领两个连队抢占红花岭后,命令连长黄才和指导员叶仕如率飞豹连在主峰前面的山腰展开,连长黄观生和指导员罗特率新编连镇守靠近龙岗方向的一个山头,每个小山包均以一个班的兵力把守。以此构成上下左右的交叉火力,依靠天然掩体,与十倍于我军的敌人展开激战。

7时30分,敌人以密集火力向红花岭猛烈轰击和扫射。顿时,山峰上飞沙走石,尘土遮天,硝烟滚滚。紧接着,敌人以整连、整营的兵力,组织轮番冲击。

我军战士毫不畏惧,顽强抗击。尤其是小鬼班,全班一起跃出掩体,顺着山坡翻滚至敌阵前一二十米的近处,迅速向敌群投掷手榴弹,并举枪扫射,硬是一次又一次将敌军击退。敌军尸横遍野,抱头鼠窜,连滚带爬逃下山去。

敌方团长徐东来恼羞成怒,指挥整团兵力再一次发动冲击。当敌一部逼近主峰阵地前沿的紧急关头时,新编连指导员罗特率领两个班的战士,亮出刺刀扑向敌人,与敌人展开白刃战、肉搏战,阵地上杀声冲天,敌人再一次溃不成军。

红花岭阻击战是一场异常惨烈的战斗,从早上7时多一直打到下午4时多,近10个小时!我方部队伤亡逐渐增大,连长黄观生、指导员罗特负伤,弹药也所剩无几。就在这时,战事扭转。山子下伏击战结束后,奉命撤离坪山地区的第三团副团长林文虎得悉第二团被围攻,主动带领两个连队从东莞清溪牛湖急行赶来救援。他们进入占地后,立刻从侧面向敌军发起进攻。敌军腹背受敌,不敢恋战,留下一地尸体溃逃而去。

此战,我军共毙敌营长、连长以下官兵300余人,伤敌数百人。我方也有14人壮烈牺牲,其中就包括指导员罗特。

江南大捷

成功战例起到示范作用

红花岭战斗之后,江南支队为了争取主动,调动进攻坪山之敌,支队机关率一团及二团独立中队继续向东转移,突出外线相机歼敌。二团仍留驻坪山坚持斗争,三团返回东莞、宝安牵制敌人,配合支队主力部队作战。

8月14日,向东转移的江南支队主力部队在惠阳稔平公路铁马关伏击敌保安第八团护车部队,歼敌50余人,击毁汽车5辆,缴获轻机枪4挺,步枪40余支。8月19日,江南支队进攻惠阳东部重镇多祝,歼敌保八团一个连和税警排共80余人,缴获轻机枪两挺,长短枪70多支。江南支队也伤亡38人,指导员林修在战斗中牺牲。此战之后,敌人震动,悉知江南支队主力向东进攻,乃从坪山抽兵东援。江南支队则转移至多祝东北面的安墩,准备新的攻势。

在此期间,江南支队二、三团等部队积极出击。9月7日,二、三团联合作战,采取围点打援战术,围攻惠州以南20公里的镇隆,伏击埔仔圩来援之敌保八团一部,歼敌50余人,缴获轻机枪两挺,步枪40余支。9月19日,三团夜袭广九铁路西侧的东莞梅塘之敌,全歼守敌一个连,数获轻机枪三挺,长、短枪70余支;其后再袭深圳西北的龙华,全俘敌联防队40多人,缴获轻机枪1挺,步枪30余支。二、三团接二连三地出击,起到了配合主力部队作战,威胁敌人后方的作用。

9月下旬,敌人不得不将其进攻坪山的兵力撤回深圳、东莞、惠州、淡水等地。至此,江南支队粉碎了敌人的“重点进攻”,取得了反击宋子文第二期“清剿”的重大胜利。

何焕昌介绍说,江南支队粉碎了敌人的进攻,不但巩固了以坪山为中心的根据地,保护了根据地人民群众的利益,而且坚持和扩大了平原根据地,为以后迅速打开海丰、陆丰、惠阳、紫金、五华地区的局面和建立大块根据地打下基础、扫清道路。这为后来顺利解放粤东重镇惠州及周边地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江南支队反“清剿”取得胜利,振奋了整个粤赣湘边区乃至全广东人民的斗争情绪,动摇了宋子文的反动统治。这一时期,江南支队吸引了敌人全省五分之一的兵力,从战略上有力地配合了其他地区的斗争,其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成功战例,也给各兄弟部队作了示范作用。中共中央香港分局号召各地区“吸取这些经验,特别是学习江南在敌人‘进剿’中,以优势兵力,在点线上各个击破这一经验”。

江南大捷

1948年7月到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江南支队(即后来的粤赣湘边纵队东江第一支队)先后取得反击国民党二期“清剿”的沙鱼涌奔袭战、山子下伏击战、红花岭阻击战等三场重大战斗的胜利,为粤赣湘边纵队成立和东江流域全线解放奠定了基础。

历程:

沙鱼涌歼灭战

1948年7月10日 江南支队发出奔袭沙鱼涌的命令,集中一团的三个连队、二团的独立中队和三团的钢铁队担任攻击任务,全歼敌一个营部、一个加强连和海关、税警等部队327人。沙鱼涌歼灭战,是我江南部队反击二期“清剿”的首战胜利。

山子下伏击战

1948年7月23日 沙鱼涌奔袭战之后,爆发坪山山子下伏击战,江南支队在宝安县横岗与坪山之间选择伏击阵地,伏击西路来犯之敌,歼敌一五四师二十二团第二营等部共315人。山子下之敌被歼后,敌军大为震惊,其他三路敌军被迫放弃进攻计划,分别退守沙鱼涌、淡水、新圩等地。

红花岭阻击战

1948年7月25日 敌人虽然在战场上遭到惨重的失败,但是他们并不因此而甘心罢手,于是重新部署兵力分四路向我坪山进犯。江南支队一、二、三团部队打得英勇顽强,击退敌人的进攻,固守了阵地,重创了敌人,取得战斗的胜利。特别是我二团部队艰苦奋战,击退敌人的13次冲击,始终扼守着红花岭阵地,这对于取得战斗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江南支队粉粹敌人的进攻,为后来顺利解放惠州城及周边地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资料:省委党史研究室编著的《历史中的转折——广东解放实录》和市委党史研究室编著的《粤赣湘边纵队史》)

统筹 惠州

采写 惠州

图片 惠州

惠州城市解放70周年纪实

第贰篇

↓↓↓

粤赣湘边纵队成立 上坪大捷改变局势

1949年1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在今天的惠东县安墩镇宣告成立,这支队伍是在粤赣湘边地区游击队的基础上成立的,这标志着粤赣湘边区人民武装力量跨入正规化部队的行列。

组建后,粤赣湘边纵队迅速发起攻势,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扫敌军,解放了大片乡村,建立起大片根据地,先后取得了博罗公庄上坪伏击战、十二岭阻击战等战斗的胜利,先后解放横河、麻榨、石坝、芦洲、港口、多祝、淡水等地,步步剑指惠州城。

粤赣湘边纵队浴血奋战,与南下归来的两广纵队里应外合,东江重镇惠州的解放已如囊中探物。

粤赣湘边纵队

将人民武装力量变成正规化部队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粤赣湘边纵队成立70周年,是惠东县安墩革命老区发展振兴的重要一年。数月来,安墩粤赣湘边纵队纪念园都在进行工程建设改造。

工程人员介绍,纪念园将进行包括边纵首长雕塑、八大支队首长雕像、革命英雄纪念碑、浮雕墙、边纵史记图展廊、纪念公园门楼翻新、绿化、地面铺装、灯光亮化、配套厕所、河道护堤护栏等工程修复建设,预计年内完成全部工程。

而在粤赣湘边纵队黄沙司令部,修建工作也在紧张进行中。其中,司令部旧址涉及修复司令部建筑面积约800平方米,建设内容包括司令部原貌修复、图片展览廊、记事碑、指挥沙盘、边纵队雕像群、司令部布展等工程。

安墩还将建设安墩革命老区振兴发展革命历史陈列馆和党员培训基地,与惠东高潭一起,成为惠东的红色教育高地。70年硝烟已经散去了,这个粤赣湘边纵队成立的地方,再度焕发活力。

据市委党史研究室编著的《粤赣湘边纵队史》一书记载,1948年12月15日,中共中央香港分局决定:正式成立中共粤赣湘边区委员会,粤赣湘边区党委除管辖江南、九连、江北、滃江、五岭地委外,珠江三角洲的地方党委也划归粤赣湘边区党委领导。中共粤赣湘边区党委于1948年12月下旬至1949年1月中旬在惠东县安墩镇黄沙村召开了第一次全体会议。在会议期间,中央军委发来电报,批准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成立,并任命尹林平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黄松坚为副司令员,梁威林任副政治委员,严尚民任参谋长,左洪涛为政治部主任。

1949年1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与闽粤赣边纵队、桂滇黔边纵队联合发表宣言,宣告粤赣湘边纵队在安墩镇正式成立。《宣言》明确宣布“本军作战目的,志在解放本地区人民群众,推翻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官僚资本主义独裁统治,配合人民解放军为彻底解放全中国,建立新民主主义的新国家而奋斗”。

粤赣湘边纵队成立后,旋即对东江各地的部队进行改编,将江南、江北、九连、滃江、五岭及珠江三角洲等地区所属部队统一改编。江南支队编为东江第一支队;粤赣支队改编为东江第二支队;江北支队改编为东江第三支队;北江支队改编为北江第一支队;粤赣湘边解放总队(五岭支队)改编为北江第二支队;赣南支队、湘南支队也进行了改编;珠江三角洲部队待条件成熟后编为独立团。“边纵”司令部以及“东一支”司令部分别设在安墩镇黄沙小学和安墩镇大布村鹞子岭忠义堂。

1949年2月1日,安墩圩镇打蘸埔召开了一场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成立的万人大会,这标志着粤赣湘边区人民武装力量跨入了正规化部队的行列。

发起春季攻势

摧枯拉朽之势横扫敌军

为了迅速建立和巩固以东江、韩江为中心的战略基地,粤赣湘边纵队发动了强大的春季攻势。

春季攻势的战幕首先在包括惠州大部分地区的江南地区拉开。1949年1月1日,敌第一五四师、保安第八团共千余人分别从淡水、新圩、深圳三路袭击东江第一支队。粤赣湘边纵队东江第一支队所部抢占白石洞高地,与敌激战一天,毙敌70余人,东江第一支队也伤亡30余人。其后,东江第一支队第二团在惠阳开辟潼湖新区,生俘敌宝安县县长陈仕英,威胁惠州之敌。第六团兵分两路,一路挺进陆丰东南部开辟新区;一路挥师北上,进逼河田,接收河田之敌联防队100余人投诚。2月下旬陆丰西北部重镇河田和平解放。第八团开辟惠阳河东及稔平半岛,打通了惠、东、宝与海、陆、惠、紫、五游击基地的走廊通道,为主力部队大规模进击海、陆、惠、紫、五腹地扫清障碍。

在开展春季攻势的同时,为了巩固和扩大根据地,江南地区部队进一步加强民运工作,从部队抽调力量充实民运队伍。以“南泥湾”为代号的民运队,活动于松坑、高潭、双金、禾多布、安墩一带。其主要任务是帮助根据地人民群众组织生产自救,发动农民开展减租减息运动,借粮救荒、度过春荒,进而组织农会建立自卫队。在高潭、安墩、松坑、石塘、洋潭、嶂梅、白沙等乡建立了农会,农会会员发展到10000余人,并建立各乡自卫队,为部队的发展壮大打下基础。

为加强民运工作,江南支队将政工队并入“南泥湾”民运队,其中一部分在惠阳宝溪合水坝一带老区活动,发展党员建立党组织,先后在宝溪、大和、新民、安墩、高潭等乡发展一批党员,恢复一批党员的组织生活,在发动群众组织农会、民兵、妇女会的基础上,又先后在高潭、新庵、安墩、宝溪、新民、大和等区建立了人民政权,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根据地。

至此,惠东宝游击基地进一步巩固,惠阳河东区及稔平半岛开辟占领,陆丰西北部重镇河田解放,紫金、五华大部分乡村亦获得解放。江南与九连区之间的联系全面沟通,海、陆、惠、紫、五区战略基地初步形成。

与此同时,东江北线、江北、五岭平原等片区的春季攻势也在顺利推进,粤赣湘边纵队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扫敌军,先后解放老隆、紫金、九连片区,逐步建立大片根据地。

公庄上坪大捷

对敌斗争从防御转为全面进攻

梳理历史可以发现,活跃于东江流域的部队有东江第一支队(由江南支队改编,蓝造为司令员)、东江第二支队(由粤赣边支队改编,郑群为司令员)和东江第三支队(由江北支队改编,黄柏为司令员),这3支队伍,掀开了解放东江流域的宏伟篇章,其中,博罗公庄上坪伏击战,是这宏伟篇章中强有力的序曲。此役歼灭了敌人大量有生力量,彻底打垮了敌人的围剿,是东江地区人民游击战争得以从防御转为全面进攻的开始,从根本上扭转了军事上的被动局面。

从惠州出发沿着金龙大道一直到公庄桔子圩路口左转,再沿着村道一路南下,到下洞村再往西行,如果不找当地人问路,隐藏在深山之中的上坪很有可能就与行人擦肩而过。

上坪伏击战遗址所在地是一条郁郁葱葱的山谷,2008年,博罗县有关部门在此地竖起了遗址纪念碑,以纪念长眠于此的忠魂。望着纪念碑,听着当地人的讲述,人们仿佛看到了那场扭转战局的战斗。

1949年2月初,敌一五四师一部及国防部第二厅独立第二团先后向江北地区发动进攻。为寻找战机,东江第三支队加强了情报工作。不久,部队获悉敌将由博罗横河向公庄、平陵进犯的情报,遂决定由博罗红头岭向官山撤退,诱敌深入,然后设伏于博罗公庄的上坪歼击进犯之敌。

3月15日,东江第三支队两个独立大队分别进入上坪东西两面高山埋伏。16日,敌国防部第二厅独立第二团及地方反动武装由红头岭、柏塘、陈禾洞分三路向公庄进犯。由红头岭进犯的敌国防部第二厅独立第二团第三营一个加强连及地方反动武装共二百多人进入上坪,落入我军伏击圈套。这时,东江第三支队司令员黄柏一声令下,东西两面伏击部队集中火力向敌扫射,地雷、手榴弹在敌群中开花,敌乱作一团,抱头鼠窜。仅用40分钟就结束战斗,计毙敌39人,伤敌37人,俘敌营长以下180人,缴获枪炮及弹药物资一大批。

据《中国共产党博罗地方史》介绍,上坪大捷是江北地区集中优势兵力、化被动为主动、扭转战局的首次歼灭战,是对“进剿”江北地区的国民党部队一次最为沉重的打击。上坪大捷,粉碎了国民党军对江北地区的“进剿”,从根本上扭转了江北地区的军事局面,从而改变了整个江北地区的局势。

黎明前的曙光

接应南下大军解放广东

1949年7月之后,粤赣湘边纵队各部队乘胜出击,迅速解放了江南、九连、江北和五岭的广大乡村和十余座县城,解放人口增至400余万,作战部队从初期的470多人发展到3.8多万人,建立了400多万人口、纵横千里的解放区,为人民解放军野战部队进军广州、解放广东铺平了道路。

9月初,叶剑英由北平抵达赣州,9月7日在赣州主持召开作战会议,与陈赓、方方等共同制定解放广东的作战计划。

原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主力和第二野战军一部向衡(阳)宝(庆)之敌发起进攻后,敌人纷纷退集广东,图作最后抵抗。为了迅速消灭残存广东之敌,广东战役联合指挥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叶剑英、副司令员陈赓,于9月28日发布《广州外围作战命令》,决定:以第二野战军第四兵团为右路军,第四野战军第十五兵团为左路军;两广纵队、粤赣湘边纵队和粤中纵队为南路军。

9月中旬,野战军主力部队奉命南下,以曲江为目标,采取钳形攻势,分两路挺进,正面逼近南雄。由北江西岸南下的第十四军,则神速南下,经浛光、清远,直插三水,于13日解放三水县城西南镇。至此,右路军形成了从北面和西面包围广州之态势。

左路军则分别由江西新喻地区和宜春地区向南推进,于9月集结于信丰、大庾一带,待命入粤作战。此时,粤赣湘边纵队北江第一支队第五团奉命北上粤赣湘边境,接应野战军主力南下,9月上旬与第十五兵团第四十八军一四三师会师于大吉山;接着,配合第十五兵团第四十八军一四三师南下,先后解放佛冈、从化、花县、增城等县,最终解放广州。

10月9日,南路军两广纵队与粤赣湘边纵队领导机关会师于龙川佗城。随即兵分三路向广州东南疾进。以两广纵队第一师和粤赣湘边纵队独立第六团为第一路,于13日抵河源,15日直取博罗。以两广纵队第二师和粤赣湘边纵队独立第二团为第二路,先后在东江第一、二、三支队配合下,由河源直进惠州。

为了配合南路军的战略行动,东江第一支队主力部队于9月下旬开始,从海陆丰转战惠阳平山、淡水一带,先后解放了多祝、平山、淡水等地。14日,敌第一○九军一九六师逃离惠州。同日,东江第一支队二团短枪队20余人进入惠州城,与维持会取得联系,为迎接主力部队入城做准备。

东江重镇惠州迎来黎明前的曙光。

粤赣湘边纵队

在“江南大捷”的基础上,1949年1月,整合了东江流域多支人民民主武装力量的粤赣湘边纵队在安墩宣布成立。其后,粤赣湘边纵队闪电出击,痛击盘踞在东江流域的国民党反动派,取得博罗公庄上坪伏击战、十二岭阻击战等战斗的胜利,先后解放横河、麻榨、石坝、芦洲、港口、多祝、淡水等地,步步剑指惠州城。

历程:

●1949年1月17日 粤赣湘边纵队成立。

●2月7日 边纵东江第一支队成立,其主要由江南支队改变而成。

●3月17日 边纵第三支队两个独立大队在博罗公庄上坪伏击国民党广州行营独立第二团第三营,歼敌280多人,随后解放横河、麻榨等地。

●4月13至25日 边纵第三支队分两路从博罗响水、横河出发,于25日在澜石塱头会师,举行庆祝百万大军南下及南京解放大会。会后向博罗长宁进发,国民党博罗县长吴舜农慌忙到广州请援。4月,博罗埔前、石坝、麻陂及显村、高布绝大部分解放,桂山周围通行无阻,象头山泰美、良田、小金、楼下、曲陂、东村、岭子头直至东江边及江南芦洲乡解放。

●8月26到27日 边纵东江第三支队独立营及第二团、第五团各一部,围攻龙门县城,困守城内之敌200余人被迫缴械投降。27日,龙门县全境解放。

●9月6日 边纵主力解放博罗观音阁。边纵队主力三团派第三营进驻博罗耀子潭,8日在邓堂山与驻泰美的国民党保安五师五团接火,毙敌15人,伤22人,俘11人。

●9月11日 边纵队主力一、二、三团以优势兵力围歼国民党驻柏塘的一个营。国民党保安五师命令保八团、保五团共3000余人,从惠州、泰美增援,在罗村十二岭被边纵一团痛击,战至天晚,全线溃退。是役,毙敌团长以下官兵100多人,伤300多人,俘100多人,缴获轻、重机枪和步枪500多支。

●9月 粤赣湘边纵队主力和东江第二、三、四支队部分团共1万多人,在博罗石坝三角岭拦截从河源溃退的国民党军一九六师1万多人,从9月22日至24日,毙伤该师营长以下官兵300余人,缴获轻、重机枪4挺,步枪100余支。

●10月8日 惠阳县港口解放。

●10月10日 多祝解放。

●10月12日 粤赣湘边纵队东江第一支队解放平山。

●10月13日 淡水解放。

(参考资料:省委党史研究室编著的《历史中的转折——广东解放实录》和市委党史研究室编著的《粤赣湘边纵队史》)

统筹 惠州

采写 惠州

图片 惠州

惠州城市解放70周年纪实

第叁篇

↓↓↓

70年前的今天 惠州城解放

金秋十月,和风送爽。在举国上下欢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浓烈氛围中,惠州市区下埔滨江公园披上了节日盛装,到处鲜花簇拥,红旗招展。作为全市“爱我中华——南粤百园庆国庆”主题游园活动主会场,国庆期间这里开展了一系列缤纷多彩的庆祝活动。人们一边散步晨练,一边观看“壮丽70年 南粤谱新篇”——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广东发展成就图片展,感受生活的巨变;一边游玩,一边欣赏精彩的文艺表演,欢度美好的节日。

硝烟远去,岁月静好。今天,沐浴着幸福时光的人们心底涌动深深爱国情感的同时,永远不会忘记那血与火的历史和峥嵘的岁月。走进70年前,1949年10月15日,在今水门路、水东街及滨江公园一带,中国人民解放军迈着铿锵有力的步伐,进入惠州城,惠州城宣布解放。这一天,对惠州人来说,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

机智勇敢

解放军未到已有红旗立城头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而那个时候的广东,国民党残余势力仍没肃清。为迅速消灭残存广东之敌,广东战役联合指挥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叶剑英、副司令员陈赓决定以第二野战军第四兵团为右路军,第四野战军第十五兵团为左路军,两广纵队、粤赣湘边纵队和粤中纵队为南路军,向国民党残敌发起强有力的进攻。

早在1949年9月初,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东一支在蓝造司令员的领导下,就在陆丰河田为解放、接管惠州城做好了详细计划。就在10月1日当天,南路军两广纵队从赣州出发,取道信丰、定南,于10月9日与粤赣湘边纵队领导机关会师龙川佗城。此时,驻扎广州、惠州、东莞的敌军早已闻风丧胆,纷纷逃离。10月上旬,敌109军196师开始仓皇撤出惠州,仅剩地方反动武装300余人组成“反共救国军”,撤到江北潜伏。

惠州城进入了黎明前的黑暗,而加速驱赶黑暗的是来自军民团结的伟大力量。

林振雄原是国民党官僚,黄埔军校教育长。北伐军攻占惠州城时,他任惠州卫戍司令,后任国民党中央军法处长,因与蒋介石发生矛盾,弃官回家,在惠州居住,是在惠州各阶层比较有威信的绅士。张友仁是惠樟公路、惠平公路汽车公司董事长,是惠州民族资本家,曾支持帮助北伐和东纵革命工作,也是一个进步绅士。国民党军队和政府机关撤出惠州后,林振雄、张友仁等在惠州工商联成立临时维持会,联合指挥县警队、税警队和刑警队维持惠州治安。

在知道潜伏江北的“反共救国军”有可能伺机进城洗劫后,林振雄和张友仁积极寻找解放军游击部队进城护卫惠州城。

10月11日,临时维持会与解放军情报人员李靖光取得联系,并相约次日密谈解放军进城事宜。林振雄派他侄女林岫浓为全权代表转告惠州时局。当了解到惠州城随时可能被洗劫的情况,而东江第一支队主力部队又在广深沿线一带和海陆丰地区截击敌人,李靖光当机立断,将五星红旗的图样交给林岫浓,让临时维持会按图缝制国旗和袖章,并将五星红旗插在府县两城的交通要道制高点和巡逻车船上,每个维持会人员均佩戴五星袖章,以显示我军力量已控制全城。

城外的“反共救国军”看到城内飘扬着五星红旗,果然不敢轻举妄动,纷纷逃遁。

一波三折

不费一枪一炮解放惠州城

然而,外有国民党军队窥视,“真空”的惠州城依旧没有解除危险状况,若不及早获得解放,惠州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随时有可能受到威胁。

就在全城静静等待光明到来的时刻,危险悄然而至。原来,在淮海战役吃了败仗的胡琏兵团最初打算从九连地区的兴宁、五华往惠州方向集中,但在途中遭粤赣湘边纵队主力部队和东江第二支队的截击,伤亡惨重,败退汕头、汕尾一带。他们仍不甘心,于是乘船由澳头登陆,经淡水、永湖往惠州集中。胡琏兵团残敌大约有千余人,若驻扎惠州,势必成为一块难啃的“硬骨头”。

此时,又出现了另一个意外情况。惠州情报联络总站永湖站的一名女交通员叶香夜里前往总站汇报,不料在永湖途中刚好碰上敌军。由于前两天边纵部分主力团曾从这里经过,再加上天色已晚,叶香竟误以为是友军部队,所以热情地招呼:“同志们从哪里来?”这句话让她暴露了身份,马上被捕。后来敌人从她的头发里搜出我方情报,知道国民党军队已撤出惠州,于是不敢再进犯惠州,而改道从麻溪、镇隆向东莞方向逃窜,惠州城也因此避免了胡琏兵团的侵扰。

1949年10月13日,东江第一支队司令员蓝造接到二团侦察队长詹梧的报告:据当地人的报告和侦察员实地侦察证明,惠州城内的敌军确实已经撤走。考虑到“真空”的惠州城危在旦夕,蓝造当即下令,独立第三营必须在10月13、14日两天内解放淡水和惠州。此时的东江第一支队司令部驻在惠阳县坪山竹园,而新编独立第三营则驻在大亚湾葵涌。接到解放淡水、惠州的命令后,新编独立第三营一连、三连和警卫排在营长李和的带领下,当天下午就解放了淡水。当晚,同日赶到淡水的司令部又下达了向惠州进军的命令。

10月15日一早,蓝造率领司令部和新编独立第三营500多人从淡水出发,经牛郎径、永湖等地,下午到达惠州城郊下埔横江沥。此时,詹梧带领的侦察队约20人,已在上午进入惠州,并与当地开明绅士叶仁雄、张友仁、林振雄取得联系。叶仁雄等人早早就组织了100多名青年学生和店员,在横江沥西岸的惠樟公路车站(即现在的水门路)敲锣打鼓迎接进城部队。部队进城后,兵分两路,三连抢占飞鹅岭制高点,一连占领惠阳县府。占领县府之后,蓝造立即致电东江纵队曾生司令,汇报了惠州已和平解放的消息。

由于惠州驻敌在10月13日之前已经全部撤离,解放军进驻惠州城时,并没有遇到敌人的正面抵抗。15日下午,战士们开始分组到惠州各处宣传解放军的“三大纪律”和“八项注意”,得到了老百姓的热烈欢迎。

粤赣湘边纵队东江第一支队新编独立第三营一连文化教员郑志强回忆称,两广纵队在击败了国民党154师之后进入惠州城,独三营全体战士列队欢迎这批很多讲客家话的“老大哥”,“我们还在中山公园的广场里开联欢会,互拉歌子,高呼口号,那时的场景至今仍历历在目”。

10月16日,中共九连地委、东江第二支队机关报《粤赣报》在当天的报纸上发布了惠州城在10月15日解放的消息。惠州城的解放,开创了惠州历史发展新纪元。

冷静应对

挫败敌人投毒阴谋

虽然我军没有遇到正面抵抗,但是敌人依靠事先布置好的特务进行暗地抵抗,让战士们不能有丝毫大意。

进入市区后,解放军战士发现整个惠州城静悄悄的,市民们全部关门收档。原来,惠州驻敌长久以来都给市民灌输了解放军来者不善的思想。为了避免给当地群众造成恐慌,李和下令所有战士都不能敲老百姓家的门,特别是米铺。结果,第一支进入惠州的部队买不到米煮饭,只能从惠州地下党员那里弄到番薯丝和黄糖。

郑志强回忆说:“在惠州我们第一顿饭吃的是番薯糖水,如果有人说是吃饭,那他肯定不是第一批进入惠州城的士兵。”

在不骚扰老百姓的前提下,简单的食宿问题也变得不简单。入夜后,一连的全体战士,只能在县府的一棵大榕树下露宿。蓝造则在当地绅士的邀请下,到惠阳商会会长叶仁雄的公馆去住。第二天,蓝造歪着腰对警卫班班长说:“以前我都睡在山上和地下,最好的待遇也就是门板,昨晚睡在弹簧床垫上,怎么也睡不着,真遭罪。”

与蓝造的“遭罪”相比,一连却是命悬一线。原来,一连在榕树下驻扎下来后,为了防止敌军偷袭,还是安排了一明一暗的哨兵。结果正是暗哨发现一名女特务偷偷在连队共用的大水缸里投毒。女特务当场被抓,化险为夷。

除此之外,战士们在街上行走时,小巷口和楼上时不时会掷来一串鞭炮,还专门掷向队伍中的女同志身上,卫生员郑志芳就挨了几“炮”,军装都被炸出两个小洞。

纪律严明

解放军官兵热情感动老百姓

1949年10月15日一大早,新编独立第三营的全体战士就开始给满目疮痍的惠州城打扫卫生。当时的惠州只有两条主要街道,一是县城的水东街,二是府城的府前街。在府前街有一条水沟臭气熏天,战士们没有足够的铲子,就跳进沟里用手挖污泥。这样的情形感动了躲在门板后面的惠州老百姓。一传十,十传百,很快老百姓都知道这支部队不是敌军宣传的那么“坏”,纷纷打开了家门,请战士进屋喝茶。看到老百姓开门,战士们又给每家每户挑水。此时,战士们才真正得到惠州老百姓的热烈欢迎。很快,干净的街道又铺满了红红的鞭炮纸屑。

10月16日,两广纵队第三师和边纵独立第二团抵达惠州,成立以蓝造为主任、共9人组成的惠州军事管制委员会,对惠州实行军事管制。

为了宣传党的政策和惠州军管会的有关规定,安定民心,军管会指示迅速创办报纸。10月16日,迎着惠州城解放后的第一缕曙光,《惠州

东江重镇惠州的解放,在当时引起了社会强烈反响。1949年10月26日,《大公报》以《惠州解放前后蒋党临走大肆搜劫 解放军到秩序恢复》为题,报道惠州解放前后的社会状况。该篇报道称,“驻惠州的蒋党残余匪军徐东来部于十月十四日下午五时逃出惠州城,向樟木头亡命,解放军的先头部队跟踪追击,于十五日下午二时零五分进入惠州城垣,这座被蒋匪先后蹂躏了二十多年的东江第一大城,从此重归人民的怀抱。”“十五日人民解放军入惠州城时,全城民众夹道欢迎,鞭炮长鸣,许多人与解放军战士握手时,感动得流下泪来……惠州各界人士马上展开热烈的劳军运动。”当天的《大公报》还报道了解放后的惠州社会秩序迅速恢复,“民众结队协助政府修筑公路架设电线”“市面繁荣,水路交通恢复,物价由稳定而趋向下跌”。

1949年11月16日,《大公报》又以《从枷锁中解放出来 惠州人民庆祝翻身 十万乡民进城参加盛会 牵牛抬猪来慰劳解放军》为题,报道解放后新生的惠州,称惠州举办党政军民联合庆祝人民政府成立暨广州、惠州解放大会,同时盛大劳军。惠州“府县两城各街道搭起十几座大牌坊,家家户户悬挂五星国旗,鲜红灿烂”。

历史再现

亲历者回忆惠州城解放情景

今年国庆期间,在惠州博物馆展出的“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惠州画院创作展上,66幅作品以惠州为缩影,礼赞新中国成立70年走过的伟大历程和取得的辉煌成就。其中《惠州解放那一天》《惠州解放第二天》受到市民追捧。这两幅作品由画家黄澄钦所作。黄澄钦出生于1939年,亲眼目睹了惠州城解放当天的场景,他把儿时的所见所闻用绘画的形式,生动地还原了惠州解放当天和第二天的情景。

“我们要不忘初心,珍惜现在的繁华盛世。”黄澄钦说,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惠州城市解放70周年,这两幅作品他创作了近半年时间,希望通过自己的画笔,让更多人了解惠州的过去,珍惜当下,通过刻苦学习、努力工作来报答国家、建设国家,为惠州建设国内一流城市添砖加瓦。

据黄澄钦老人回忆,解放军进城的第二天,街上就热闹起来。从平湖门、中山西到水东街,行人熙熙攘攘。解放军两三人一组在街上教市民唱歌,很快“解放区的天是晴朗的天……”的歌声响彻惠州城,还有三个战士组成的洋鼓舞,一个人胸前背起一个大洋鼓,前面一个人反手托着鼓,后面一个人双手搭着背鼓人的双肩,按着鼓点“嘭、嘭、嘭嘭”,左脚先出走两步,当“嘭嘭”声一停,上左脚再横伸出右脚,展开左臂,如此重复按鼓点节奏向前行,谁一看都能学会。战士们的热情感染了惠州群众,很快就吸引了很多人参与,一个搭着一个跟在后面,形成一条人龙在街上舞着。

“这一天,就是靠着一首歌、一支舞,把古城沸腾起来;也就是这一首歌、一支舞,把古城百姓几天来的惶恐、困惑、焦虑、紧张的心理压力消除了;也就是这一首歌、一支舞,使古城百姓对解放后的日子有了新的期待,展望新中国的未来。”黄澄钦动情地说。

惠州解放

1949年10月15日,粤赣湘边纵队东江第一支队新编独立第三营由司令员蓝造率领,从惠阳县淡水进入惠州城。自此,历经战乱的惠州城宣告解放!次年1月,两广纵队第二师第二团在粤赣湘边纵队东江第一支队独立三营的配合下,解放惠阳县三门岛。自此,惠州全境解放。

历程:

1949年10月15日清晨 蓝造亲自率领东江第一支队新编独立第三营500多人从淡水出发,下午就来到惠州城郊下埔横江沥。此时,已有侦察队在上午进入惠州,并与当地开明绅士叶仁雄、张友仁、林振雄取得联系。叶仁雄等人早早就组织了100多青年学生和店员,在横江沥西岸的惠樟公路车站(即现在的水门路)敲锣打鼓迎接进城部队。自此,历经战乱的惠州城宣告解放!东江第一支队新编独立第三营的战士们在解放惠州城的过程中没有使用一枪一弹。

1950年1月6日 两广纵队第二师第二团在粤赣湘边纵队东江第一支队独立三营的配合下,解放惠阳县三门岛。2月,部队整编完毕,粤赣湘边纵队东江第一、二、三支队的番号随之取消。

(参考资料:省委党史研究室编著的《历史中的转折——广东解放实录》和市委党史研究室编著的《粤赣湘边纵队史》)

统筹 惠州

采写 惠州

图片 惠州

上一篇:[积极融入大湾区,汕头有备而来]

下一篇:[分食深圳五宗住宅地:这五匹黑马都有什么背景]

快速响应客户需求

全国30多家直属机构,一站式手续办理

一对一金牌服务

一对一专业服务,金牌团队全程跟进

业务过程全透明

全程公开透明,进度实时跟踪

低资费高服务

价格合理,超高性价比

商标注册查询

注册前先查询,有效提高成功率

商标名称*
联系电话*
联系人